陈仲丹老师“晚清名臣评述”新生研讨课同学感受

来源:澳门威斯尼斯人发布时间:2014-12-03 05:11:58访问量:316

新生研讨课对我思想的颠覆  

陈海琪(2011级外国语学院西班牙语系)  

初入大学时,我对新生研讨课没有什么了解,选课时凭着自己的兴趣选了陈仲丹老师的“晚清名臣评述”课。后来才知道这门课有多么火,而我却有幸选到。短短一学期的课上下来,我对这门课最大的感受是颠覆。  

首先是教学模式的颠覆。高中三年我已经习惯了老师讲解,习题巩固,考试检验的学习模式。进入大学后,对这门课的学习让我真正体会到大学课程的自由开放。该课采用的是小班教学,起初还觉得人数少不习惯,后来才发现小班教学的好处。大家有充足的时间自由表达,老师也能关注到每一个员工的想法,有效加强了师生间 的互动。老师在授课时不再是像高中那样填鸭式教育,而是循循善诱。我们一开始并不知道学界对晚清名臣有哪些研究成果,而是在老师一步步的引导下,通过讲述人物生平事迹,介绍学者观点,再由员工自己总结,最终得出比较中肯的结论。我们员工可以相互讨论交流,碰撞思想的火花,也可以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抛出新 的历史结论。这不仅极大地激发了我们这些非历史专业员工对历史学习的热情,也通过这种方式锻炼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教学内容上陈老师也是别出心裁。我们不再拘泥于课本,而是着眼于对人物的深刻认知。陈老师收集整理了大量比较难懂的文言史料让我们阅读,并用现代的观念和生动的语言加以讲解,还原出真实的人物。一改我们对晚清名臣脸谱化的认识,让我们能够深刻剖析名臣们在他们所处的时代在具体事件中的心理状态,对人物也 能够揭下程式化的标签,公正客观地评价。此外,最让我敬佩的是陈老师对图片史料的搜集。他制作的幻灯片都不是从网上下载的,而是他亲自搜集来的,使得图片史料在正确性和清晰度上有了保证。  

陈老师在评价体系方面的颠覆无疑也是巨大的。考试不再是检验学习的唯一手段,本身也成了学习的过程。期末考核时,陈老师借给我们他珍藏的《曾国藩全集》,让我们自由选择某个角度来谈谈对历史人物的看法,让我们不再被考题所局限,可以真正表达自己的想法。  

当然,陈老师本人也是对我上大学前对教授形象认知的一种颠覆。教授在我的心目中不再是一把年纪循规蹈矩的知识分子,而是像陈老师这样有着严谨务实的学术态度和风趣幽默人格魅力的朋友。师生间少了隔阂,在观点分享和交流上也更加便利。  

最后,我想表达周围同学们的一个小小心声,希望陈老师能够多开几门新生研讨课和通识课,让更多的员工受益。

碰撞思维 激荡思想——关于新生研讨课的一点感想  

郭燕(2011级新闻与传播学院)  

回忆起来,我感到十分有幸能够在刚进入大学时就体验了陈仲丹老师教的新生研讨课。我选修的这门课叫“晚清名臣述评”。选这门课时我对晚清名臣知之甚少,也就记得历史课本上那寥寥数笔的描写,全凭对晚清历史一腔热血的想象,就选来看看到底会讲些什么。  

所谓研讨课,顾名思义,不光是老师单方面地向员工传授知识,而是员工与员工之间、老师与员工之间相互研究讨论。当时与我一同选修这门课的,也不乏与我截然不同,对晚清历史了解得头头是道,讲起李鸿章、曾国藩的事如数家珍的同学。听他们与老师有来有往,激辩探讨,真是令我好生佩服。而我作为一个不那么“学 霸”的员工,也自有我的收获。在这不到30人的小班里,我不能再像高中时那样作泯然众人状,准备好听老师长篇大论而毫不参与老师的讲课进程,只得认认真真 跟着课程的思路,才能在大家讨论时提出一些小小的问题或看法,参与到研讨中去。而这种授课方式,最终使我对那些晚清名臣的认识不再是教科书上空洞的、平面化的形象,而是立体的、有血有肉的具体到历史中的人。这就与研讨课的教学目的相契合,员工并不是为了学分成绩而死记硬背,而是在交流中碰撞思维,激荡思 想。  

我还记得为了让大家能够自己去学习、去了解,陈老师还特意将自己的一套《曾国藩全集》带到课堂上来给同学们传阅。因为平时时间有限,我还将其中一本在放寒假时带回家继续看,通过阅读曾国藩的书信,更详尽地了解他。我非常喜欢陈老师对所授之课的精心准备,和他对课堂氛围的引导。这门课结束后我又选修了他开的 高年级研讨课“图像与历史”和通识课“世界中古文明”,可以说算是陈老师的一个粉丝了。在“图像与历史”课上,陈老师也是准备了非常翔实的资料,搜集了很 多高清历史图像,除了自己讲解外,还让员工积极讨论,甚至让每个人去搜集历史图像上台演示解说。而“世界中古文明”由于是通识课,上课的人多,难以展开讨 论,这更证明了研讨课存在的必要。  

通过这种小班教学、研讨为重的授课形式,实现对大学精神——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求是之态度——的一种回归,我认为是非常值得肯定的。对于新生来说, 体验研讨课的形式,正是他们老员工活一个良好的开端。这是我现在作为一个大三员工每次回忆起来都觉得非常幸运的地方。然而我现在的这点感想想必十分浅薄,或许若干年后再回首,便如我曾翻阅过的那套《曾国藩全集》已泛黄的书页那样,会沉淀出更多的东西来吧。

对新生研讨课“晚清名臣评述”的感想与建议  

缪阳(2011级商学院)  

当初完全是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了陈仲丹老师的“晚清名臣评述”这门课。自己认为对于历史还是有一定了解的,但是由于相对缺乏对清朝历史的认知,所以这门课正好能作为弥补。  

一个学期下来,对于这门课有着不错的感受。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袁世凯等晚清名臣跃然眼前。这些人当中,我对于李鸿章了解是最多的,但也仅仅是知其 “卖国签约”之名。然而,陈老师的讲解还原了一个真实的李鸿章,一个有血有肉的李鸿章,不仅仅局限于高中历史书上的李鸿章,他整个人都活灵活现起来。我知道了李鸿章初出茅庐,知道了他的飞黄腾达,知晓了他的功与过,让我能更加客观地看待李鸿章这一历史人物。再说张之洞,之前对他的了解可以说是微乎其微,仅 仅了解他是洋务派大臣。通过“晚清名臣评述”这门课,我了解了他的生平。他是清流派的代表人物,是中枢重臣,他主张学制改革,提出“中体西用”的观念。令 我记忆最深刻的是老师讲述张之洞将办公地点选在自己督办的汉阳铁厂对面这件事,我不由得对其产生敬佩之情。这体现了他严于监管,恪尽职守,而张之洞捋着胡须在夕阳中注视铁厂的形象也不由得浮现在我的脑海。这两个人物仅仅是我一学期中了解的晚清名臣的例子,还有致力于维稳晚清王朝的曾国藩、两面三刀的袁世凯 等等,这些人物以及他们的故事都在这门课上,从陈老师的口中演绎出异常精彩的画卷,在我们几十个人的脑海里烙印下深刻的记忆。现在细细品来,还有淡淡余味如茶香萦绕。  

一个学期下来,我收获颇丰,感慨良多。同时,我也有着一些建议。比如说,可以在课堂上加入一些人物故事的视频和一些资料片,使同学们能更加沉醉其中。可以设置历史背景,让同学们扮演特定的历史人物做出选择,让同学们能更加深入地了解历史人物的心境,增加对晚清名臣的了解。  

最后要感谢陈老师一个学期下来的精彩讲解,同时也庆幸自己能够幸运地选上这门使我收获颇丰的课。

我上新生研讨课的一些感想  

孙浩(2011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记得自己大一刚步入校园,面对陌生的环境,心里总会有种淡淡的失落和忧伤。新生研讨课能够很好地帮助我积极面对新的学习生活。  

我上的第一门研讨课是“晚清名臣述评”。这门课让我很快感受到了大学的氛围,让我更好地融入了大学,结识了一些朋友。  

“晚清名臣述评”作为一门新生研讨课,上课人数不多,小班教学能使老师和员工更好地交流。同时,对刚从高中校门走出的我来说,突然要上一些上百人的大课,也很不习惯,小班课程能给我一段过渡期来适应大学的课堂气氛。  

承担这门课教学的陈仲丹老师平易近人,讲课生动有趣,极大地激发了员工的兴趣。我和其他同学都很喜欢听陈老师的课。陈老师除了讲历史故事,评说历史人物外,还会提一些问题让我们讨论。虽然像我这样的理科生回答起来有些困难,但这样的讨论让我有了机会与老师、同学交流,提高表达能力。课间休息时,陈老师还 会与我们谈谈生活上的事,讲讲他认为对我们有帮助的一些话题,让我们从中学到了不少课堂外的知识。  

记得大一时每天课程不少,加上高中时晚上都不上课,所以要我们晚上上课还是有些困难的。刚开始会一时因记不起而迟到,不过在适应之后就不会迟到了。无论做什么事开始时总会碰到一些小麻烦,但坚持下来还是收益良多的。  

我虽然只上过这一门新生研讨课,但对这类课程还是有一些想法。新生研讨课对新生的帮助是很大的,小班教学的模式、研讨性质的交流都是它的优点,但是新生研讨课开设的数量与员工人数相比就有些偏少了。许多新生实际没有机会选上新生研讨课,如果这类课程能再多一些就好了。记得有一个通识研讨课的网站,但是似乎 并没有很好地利用起来,希望老师们能常常去网站上与员工交流,让员工通过这门课结识到更多的良师益友。

新生研讨课对员工是“授之以渔”  

王亚森(2011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在刚来南大的日子里,对在高等学府学习的新鲜与好奇,对自己专业的憧憬与敬畏充斥在我的胸中。然而,繁忙的军训过后,计算机专业的课程看起来是那样枯燥乏味。这时“悄无声息”,新生研讨课这一全新的上课形式进入了我的老员工活。  

就我的理解,新生研讨课不同于我们小学、中学的上课形式,它更自由,更亲切,我们每个人都是课的“主体”,老师只是“主持者”,更多地引导我们思考。
而实际的新生研讨课与我的想象相距也不远,它是由学校里的教授专门为大一新生开设的小班专题讨论课程,主要教学方式是使员工在开课教授的指导下就某一专题展开讨论,以培养员工敢于质疑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尽快适应大学阶段的学习。  

从小就对历史感兴趣的我选择了陈仲丹老师开的新生研讨课“晚清名臣述评”。在课上,陈老师用他风趣幽默的语言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曾国 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四大名臣作为舵手驾驭着晚清王朝这艘旧船在惊涛骇浪中勉力前行。晚清的国势是大厦将倾,正如李鸿章自嘲的他是“一生风雨裱糊 匠”:“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一净室,虽明知为纸片糊裱,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风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应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 种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他饱受骂名,抱屈受辱,可惜国事颓唐,日益衰落。我们在老师的引导下思索 李鸿章失败的根由,同时也探寻名臣成功的秘密。我们从书中寻求答案,陈老师带来了《曾国藩全集》。书中全是原始文献,通过读书、治学、修身、出仕几个方面,展现了曾国藩的毕生追求。尤其是他的家书更是妙语连珠,生动地表现了他追求人生理想和道德完善的心路历程。通过读书我们汲取了曾国藩在为人处世上的长 处,正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课上老师的妙语连珠激发了我们热烈讨论的兴趣。曾国藩的性格特点,一生功过,晚清四名臣的是是非非都是我们讨论的话题。陈老师提出的问题就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我们思绪的纽结,引导我们进入思索、质疑的殿堂。就这样,在欢快和谐的师生互动中,我们很快度过了初进大学的迷茫期。  

人们常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新生研讨课上,我们不仅锻炼了自学的能力,学会了思考问题,探索问题,还积累了与人合作的经验,培养了研究和探 索的精神。通过课后与同学的交流讨论,我们试着去解决在课堂上留下的疑惑。新生研讨课不仅教给我们一些知识,而且在教给我们如何去获取知识、思考问题的方法。学习知识,经历认知,老师导引,师生互动,自我学习,相互讨论。以问题为载体,训练基本研究能力;以老师为主导,激发员工的研究兴趣;以师生互动为前 提,启迪员工自主学习;以鼓励质疑为基础,倡导员工勇于探索。因此,在这样的课堂上,我们获取的不仅是既有的知识,更享受了“授之于渔”的快乐!  

对我而言,新生研讨课带来的震撼不仅是教学形式、学习方法的变革,课堂之外的收获也将终生难忘。新生研讨课给我们提供了走近名师的机会,我们与各个专业的名师平等交流,领略名师的魅力风度,感受他们的治学为人。让我们真正感受到:名师,就在身边!  

随着时间的流逝,新生研讨课的音迹渐行渐远,但这一值得珍视的经历将令我终身难忘。学习时间的短暂不能消弭弥足珍贵的师生情和同学情,它将历久弥馨,永远难忘!

选修新生研讨课“晚清名臣评述”的感受  

徐炜超(2011级工学院)  

从小就对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凡是历史书上的故事或者历史事件,我都会在闲暇时翻出来看好多遍。所以在大一选课的时候,当我看到陈仲丹老师的“晚清名臣评 述”研讨课,就毫不犹豫地选了。这门课是小班教学,只有30个人,还记得选课最后一天我打开选课页面,发现这门课有两千多人选了,最后我能成为这30人中的一员,还是非常幸运的。  

到现在已经过去两年了,老师讲授的具体课程内容我已记不大清,但是第一次上课的情景我还是记忆犹新。老师先一一了解我们每个人的情况,问了我们每个人为什么选这门课。在每个人提到自己的院系时,老师也会介绍一些各院系的情况。陈老师总是笑呵呵的,给人很亲切的感觉。课堂上老师讲授滔滔不绝,他的ppt文字 只有很简要的大纲,必要时他会补充对历史背景的介绍,但都很精简,其余的则是图片。老师喜欢通过生动的历史照片或者绘画还原历史场景,给我们展示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这种教学方式是我以前没有见过的,使课堂内容更加有趣,使听者更加专心。这些图片都是陈老师的心血收藏,大多是他外出考察时亲手拍下的,让人 敬佩。  

除了生动的图片教学,陈老师也很注重和员工之间的互动。课堂上除了提出问题让我们思考外,还会让每个人发言,提出自己对历史的见解或者疑问等,如果有同学不同意,课堂上也会针锋相对地进行讨论。进入大学便没有了正式的历史课,这门课算是我进入大学的第一门历史课,也是很特别的历史课。大学里没有了高中历史 教科书上绝对的对与错、好与坏,只是就相对客观的历史史实,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无疑解放了我们的思维,给了我们更多思考的空间。  

当然每周两节课的课堂时间并不足以将晚清几大名臣的一生完整地呈现出来,因此老师在课堂上总会反复叮嘱我们在课后阅读历史方面的书籍。为了让我们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地阅读,老师把自己买的30本的《曾国藩全集》借给我们,供我们阅读,让我们熟悉原始史料,以此引导我们深入了解曾国藩的人生和他所处的时代。  

我是学材料专业的,主要是学习物理、化学这些理科知识,对人文学科了解不多,有必要多加补充。这是我在大学上的第一门选修课。这门课拓展了我的思维,丰富了我的课堂生活,也让我有了更加客观的历史观,引导我学会思考,让我受益良多。

新生研讨课激发了我的学习兴趣  

于耀东(2011级数学系)  

我入学修读的专业是数学,刚进校上了几周的数学专业课我竟是头昏脑胀,感觉自己什么都不会,也听不懂,心情比较低落。在这时我开始上新生研讨课“晚清名臣 述评”。这是我听得懂的一门课,也就听得比较专注,后来发现非常有趣。授课的陈仲丹老师讲述的晚清名臣主要有曾国藩、李鸿章和左宗棠,在我的印象中讲曾国藩的时间最多。我对晚清历史的了解仅限于高中历史课本,只知道清王朝在一场场战争中被打败,签订了一个个不平等条约,其他的就没有什么了解,只觉得晚清官 员多是无能之辈。  

陈老师的课让我开了心眼,原来晚清也有不少优秀的官员,就以曾国藩为例,他清正廉洁,官风好,还亲手培养出了一大批人才,这些品德和才干即使在今天也值得大家学习。老师上课并不只是泛泛的介绍,他带来了几十卷的《曾国藩全集》,要大家分头去读,寻找各种细节全方位地了解曾国藩的人格魅力和领导才能。现在社 会上有一种说法,为官当学曾国藩,看来不无道理。即使对被人非议的历史人物老师也讲出了新意,比如李鸿章,在我的印象中他是个十恶不赦的卖国贼,但通过老师的讲解使我对李鸿章有了更多的了解。他是签订了不少丧权辱国的卖国条约,有的责任是该他负的,有的则应由腐败颟顸的清王朝负。“弱国无外交”,在那样一 个积贫积弱的时代,李鸿章还是一个善于谈判的外交家,在谈判桌上用尽各种手段,力图国家减少一些损失。通过学习让我知道了历史人物有着多重的性格,丰富的内涵,不是脸谱式的一个好坏可定。  

老师在讲课过程中还不时穿插生动的细节和故事,并结合同一时期国外的历史进行对比。他还在课堂上展示历史图片来讲述历史,图片数量十分丰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在讲甲午海战时,给我们看了很多日本的历史画。这些浮世绘风格的画作特别精美,形象逼真,但又充分暴露出了当时日本对中国的侵略野心。  

随着课程的进行,我觉得这个老师真可算是无所不知,有一种受到震撼的感觉。当时我还有幸担任了这门课的助教,能帮助老师和同学做点沟通服务工作,感到非常荣幸。学习有了兴趣,我逐渐适应了老员工活,对原先觉得畏惧的数学专业课也有了亲切感。  

最后我要对新生研讨课提一点建议。在课堂上可以让同学自己选择一些他们感兴趣的文言文献讲解,然后由老师补充、评论,再与大家一起讨论。或者由每个人讲述他们课程论文的主要内容,进行相互交流。我衷心希望新生研讨课这一新型课程能在我们学校一直开设下去,越开越好!

上新生研讨课的一点心得体会  

王璟(2011级海外教育学院)  

转眼已是进入南京大学学习的第三年,回想当初作为大学新鲜人的第一年,印象最深也最令我受益匪浅的莫过于面向新生开设的新生研讨课。可惜的是,短短一学期就不得不和这门氛围愉快轻松且让我对老员工活产生美好憧憬的课说拜拜了。不过,它带给我的体验和感悟却是永远的无价之宝。回顾所学,我有以下一点心得体 会。  

首先,就课堂本身来说,新生研讨课是供大一员工选修的通识通修模块课程之一,采取小班化教学,通常只有15—30个员工。这种与传统教学相异的方式将员工 作为主体进行讨论式的研究型学习,不仅可以以一种比较新鲜有趣的方式缓解大学新生面对新的学习生活而产生的不适和紧张,而且还促使员工主动寻找资料、进行整合展示。这在高中到老员工活的衔接上起到了一个很好的转换和过渡的作用。  

其次则是授课老师个人魅力潜移默化的影响。开设这种课的老师都是学识丰富且极具人格魅力的学者,员工可以同平时在大课中遥遥相见的老师进行比较深入的接触。我所选修的“晚清名臣述评”的授课老师是历史系的陈仲丹教授。他风趣幽默,同时对学术孜孜以求。陈教授在自己的世界史专业外出于个人喜爱对中国近代史有着深刻的研究,甚至逐篇细读过近2000万字的《曾国藩全集》。老师做学问的这种态度对我今后的学习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最后,新生研讨课所强调的师生互动与自主学习做到了对员工“授之以渔”。课上经常以小组讨论和自由分享感想的方式教学,使得员工从以往的“输入”转变为 “输入和输出”的可持续循环。此外,新生研讨课还有作为课堂教学补充和延伸的网站,实现了资源的最优化利用和师生课外的交流互动。网站以员工助教进行课程平台的日常维护和管理,这样网络课堂就实现了同现实课堂相似的员工自我管理和自主学习。  

当然,通过一学期的学习,我也感觉到新生研讨课仍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第一,这门课的中课率不高,许多员工没有体验学习的机会,应当适当增加开课数量以避免大部分员工抢课无果的情况。第二,新生研讨课的教学内容还是略少,选择的余地不多,可以参考学校各院系专业的特点开设相关课程,丰富课程范围。第三,授 课不应局限于课堂,老师可以将员工置于实验室或某种情境现场,组织考察、参观,使员工获得最直观的感受。第四,应鼓励员工进行更多的课后交流与讨论。  

新生研讨课在老员工活开始时给我上了最重要的一堂课,让我对老员工活产生了更多的期待。以上是我的一点心得和体会,祝愿新生研讨课越办越好,真正急员工所需、解社会所求。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