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学术顽童——沈汉老师

来源:澳门威斯尼斯人发布时间:2015-12-04 09:47:18访问量:11


2014年4月,沈汉老师正式退休。但是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他,并没有就此安享晚年,而是像顽童一般,恋恋不舍在自己的学术乐园,继续从事着他的理论研究,奋斗在学术最前沿。2015年,沈汉老师在退休一年后,凭借《资本主义时代欧洲农业经济组织研究》这一研究课题,成功申请到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为此,我们专程前往沈汉老师家中,对他进行了专访。专访过程中,沈汉老师以课题研究为出发点,向我们分享了自己治史的态度,以及对研究生学习的建议。我们精选了其中的核心内容,希望沈汉老师的所思所想,能够让同学们获得一些启发。


沈老师,您好!首先恭喜您成功申请到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谢谢!


简单介绍下您的这一课题吧。


课题研究的题目是《资本主义时代欧洲的农业经济组织研究》,主要是对欧洲的农业史做一个梳理和概括。题目中的资本主义时代指的是从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时期,农业经济组织是一个通俗话语,实际上包括农业经济形态、农业经济制度、土地制度、农业经营方式、人身关系等,这些都是课题所探讨的内容。


课题的目标是想通过对若干国家的个案梳理,概括出到资本主义时代,欧洲部分农业的发展道路。


课题的一个理论点是到资本主义时代,农业经济的发展是相当复杂的,与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并不完全相同。


这一课题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资本主义时代欧洲农业经济组织研究,是当初我进行土地制度史研究的继续与扩大。我曾经有半年时间呆在英国潜心做研究,英国雷丁大学乡村史研究中心与东英格利亚大学是英国最重要的英国农业史基地,档案与二手资料非常齐全,这半年时间,读了很多材料,思想转变的契机是在德国的那个冬天,我找到了一条从领主制残余的消失来解释英国农业的路子,再加上之前对英国土地法的研究,基本完成了对英国农业史的认识。


我认为英国革命没有彻底的废除封建法律制度,包括土地法,对中世纪土地法律制度的继承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从农业经济史来看,到1790年甚至之后庄园制度并没有消失,庄园制度残余还很多,如身份制度的残余,所以说,英国农业并不完全是资本主义的。这一认识推翻了马克思关于16世纪英国是农业资本主义典型国家的论述,也推翻了圈地运动为工业革命提供条件的观点,以及关于农民消失的结论。(详见2005年出版的《英国土地制度史》)


在史学方法上,E.P.汤普森关于18世纪社会研究的方法对我的启发比较大,我形成了两个概念:一是社会经济结构是多元的,一元为主,多元构成的阶级结构观念;二是过渡形态的模糊性认识。如1987年在英国史国际会议讨论会上,在《英国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过渡时期阶级结构的模糊性》的报告中,我指出英国的乡绅是一个过渡型社会集团,这个时期社会阶级界限具有模糊性,借助自然科学的模糊概念较好地说明了问题,得到了国外学者的赞同。


您计划如何开展这一课题的研究?


我计划从几个角度研究资本主义时代欧洲农业的经济组织:从土地法的角度研究土地所有权;从农业资本主义经济组织的角度来研究资本主义时代的生产关系;最后希望能通过具体个体结构的研究,提出一个农业经济形态的发展史理论。

我认为,到资本主义时代,农业经济有资本主义组织成分,如美国资本主义大农场,也有半资本主义组织成分,如欧洲带有商业化的农业经济,还存在非资本主义组织成分——如个体农业,家庭农业始终是农业经济结构当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资本主义时代的农业表现出复杂的结构。


除此之外,我还打算把农业经济组织的系谱研究扩大到全球,把北美,拉丁美洲,非洲,亚洲都囊括其中,比较全面地做一个考察。通过这个研究,我希望能够补充和丰富马克思主义社会经济学理论中关于农业经济形态的系谱结构问题。

您认为这一课题能够申请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一是认真,这个课题邀请了学界的同行,他们都是相关研究的佼佼者,也有一定的研究基础,研究领域包括德国史、法国史、俄国史等。二是也有研究基础与前期成果,《英国土地制度史》是很重要的一本书。此外书橱里的这些复印材料,都是课题的资料准备。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您认为在您的研究生涯中,哪些经历对您的影响比较大?


我当过六年半知青,“文化大革命”后期我们几个同学从南京一直走到江西井冈山,经过了江苏、安徽、江西,接触了农村的情况,看了平原也到了山区,对农村有了一些直接的感性认识。在我从事史学工作后,我多次去欧洲,坐车在欧洲大陆还有英国到处旅行的时候,看到各国农村的地貌和农作物的情况。到我研究农业史的时候,这些因素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过去的生活积累和观察对于我认识农业史的复杂性,尤其是农业经济的自然规定性和非资本主义性起了作用。


治史三十多年,您最大的感悟是什么?


治史有一定的基本要求。总的来说有这么几点。一是要尽可能多地掌握史料,了解你研究的对象的方方面面,了解历史事件的细节和历史事件发生的场景,了解历史人物的语言。要象巴尔扎克那样,努力去再现历史场景。二是史学史学习,把握专题史学研究发展的动态,一定要搞清楚先人和同时代人有哪些成果,在此基础上寻找自己的研究方向。研究生先把出版的外国史学名著著作读起来,比如E.P.汤普森、年鉴学派、伊格尔斯等人的史学著作;三是外语学习,语言不通是致命伤。史料与语言这两个拐杖,缺一不可。四,世界史的研究生,最好也读些中国史,争取能做点中西比较研究,这在国内很缺。


现在大多数硕士包括博士对理论没有兴趣,实际上,关注理论问题可以使我们的研究选题和研究成果上一个更高的层次。现在一个普遍倾向是史学研究的碎片化,没有什么人去关注和提出大的理论问题,也不关注史学研究成果。另外,还有很多自然学科的方法论也是非常值得研究与借鉴的。


思想观念上不要过于崇拜权威和已有的成果。名家和权威的一些学术观点并非就成定论。对于我国世界史研究的现状我们要有冷静和清醒的认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了,世界史学科和其他学科一样,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我们的学术水平仍然不高,这一学科的学术理论反思还没有完成。我们必须继续高举反对“凡是”论的旗帜,继续解放思想,继续学术更新和理论更新的方向,才有可能继续前进。几年前,在南京大学举办的史学理论前沿学术讨论会上,我提出了世界史学科需要重新认识的36个问题,但只得到了少数同行的关注。我想,世界史研究要继续解放思想,倒退是没有出路的。你们研究生更应该如此,要形成自己独立的想法与见解。


您退休之后的生活与之前有什么变化吗?


不带员工了,不去上课了,生活也安静了许多,有更多的时间来搞更大一些的研究题目。我希望在“资本主义时代欧洲的农业经济组织研究”这个国家重大课题的研究中,和同事合作,能够提出一些新的史学观点,取得学术和理论的突破,藉以丰富马克思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的理论。


好的,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祝您身体健康,课题早日取得丰硕成果!


谢谢,也祝你们学业有成!


文章来源:南大历史系研会微信公众号,作者:贾凯月,宣杰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