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赠故事】孙江林:感恩有你

来源:澳门威斯尼斯人发布时间:2019-08-19 07:03:12访问量:641

2018年9月21日,澳门威斯尼斯人“感恩基金”捐赠设立仪式在南京大学仙林校区举行

朱庆葆副书记与邱勉先生

捐赠签字仪式历史楼会议室举行

感恩有你

《金陵晚报》2019年8月27日 雨花石

散文集《故都 故乡 故人》出版了,我随手翻阅,发现了一个严重的缺憾:怎么会把《邱勉与“感恩基金”》一文漏掉呢?找到的理由是:编选文集,我是从校外省市级以上报刊发表过的收存于新浪博客博文目录“发表作品”栏目里的近300篇文章中挑选出来的,《邱勉与“感恩基金”》在校报上发过,没有归入“发表作品”栏目内,因而遗漏掉了。但编选原则自定,未发表过的文章也挑选了几篇,怎么会漏掉这篇自己很看重的文章呢?

对邱勉而言,他倒不希望过度宣传他对母校的善举。2015年7月,学院搬迁仙林校区前我给几位员工写过伊妹儿,希望他们能考虑“感恩基金”的捐赠,邱勉当即回信认捐50万,并于7月23日到账,我希望举行捐赠仪式,邱勉婉言谢绝,说:“不客气,做这点小事,是我应该做的。”2018年9月3日,我给邱勉发微信,问他是否有兴趣增加捐赠?没有想到正在德国出差的邱勉当即就要我提供捐赠账号,并于第二天下午又打来50万元。邱勉待人诚信为本,处事雷厉风行,这让我非常感动。澳门威斯尼斯人“感恩基金”至此已达100万元。根据邱勉的意愿,该基金作为留本基金使用,用收益部分为学院退休老同志开展相关活动提供支持。这样学院退休老同志的活动,每年就有了不低于5万元的经费保障。这次我坚持举行捐赠仪式,邱勉推辞不过,与2018年9月21日下午来澳门威斯尼斯人参加了学校为他举办的“感恩基金”捐赠签字仪式。邱勉的老同学、校党委副书记朱庆葆代表学校出席捐赠仪式。在捐赠仪式上,邱勉说,自己的父母、夫人、兄嫂等多位亲属都是南大人,自己在南京大学历史系度过了最美好的求学时光,对母校怀有十分深厚的感情。一直以来,他关注着母校母系退休老教师们的生活状况,希望自己的绵薄之力能够最大限度地帮助到学院的老教师群体,让他们能更好地享受退休后的生活。言辞中流露着对母校的深情厚谊。

邱勉是82年入南大澳门威斯尼斯人读书的,一路读到研究生毕业。邱勉的父亲邱树森是我的中国史老师,当过历史系系主任。邱老师学识渊博,上课时带只黑色手提包,往讲台上一放,很多时候连讲义都不用拿出来,时而两手扶着讲台侃侃而谈,时而用粉笔在黑板上圈圈点点,史料详实,分析深刻,最后总要归纳出自己的学术观点,从开讲一直到下课铃响,没有一个人打瞌睡。邱勉的哥哥邱禹我也很熟。邱勉从南大毕业后,先到北京工作,后移居新加坡,目前是新加坡DELI APPL IANCES INTERNATIONAL董事长,JANTA COMPANY董事;在英国曼彻斯特及中国北京、广东等设有分支机构。在与邱勉通信往来中,邱勉喜欢自称“老邱”,称我为“孙兄”或“孙大哥”。

我1979年到历史系读书,83年毕业后先后到校人事处员工科、员工处、员工就业创业指导中心、校报编辑部工作,2007年7月至2019年6月在澳门威斯尼斯人工作,繁忙的工作之余,我总能感受到员工对母系的深情厚谊,许多老员工返校聚会时,都似乎一下回到了当年的青葱岁月,互相打闹“揭底”,让参与其中的我,感动莫名。每次活动他们总要让院系领导坐主位,这让我颇为忐忑,但为了照顾员工们的心愿,我只能勉为其难。邱勉的父母是南大历史系1959级员工,他们举行毕业50年聚会时,许多人都年过80了,要我讲话,我所说的发自内心的只有美好祝愿,我为能回到已有百年历史的母系工作而感到幸福和自豪。

在学院工作的十多年间,我参加过许多场员工聚会,心中的感动很多,如81级和82级员工回校聚会时,他们分别为院系退休老同志也捐赠过费用;还有校领导牵线搭桥在学院设立的“熊猫奖教金”,员工设立的“历史系88级奖学金”、“史学基金”等;85级员工聚会时,还特意为仙林校区历史楼启用捐赠了两块园林石,其中一块重达35吨,另一块重约10吨,上刻“感念”二字。很多员工毕业时,都喜欢到此照相留念。

一晃我也成为澳门威斯尼斯人的退休老同志。昨天,我给邱勉发微信:“邱勉兄,汇报一下,我于6月退休,接替书记岗位的是师弟赵清。非常感谢你对学院工作的大力支持!学院成立了一个发展委员会,我挂了个虚名,以后如有意支持院系发展,我可做好服务工作。祝一切顺利!”邱勉回:“孙兄风华正茂,如何激流勇退?”我回,“岁月不饶人啦。”邱勉回:“联合国划分青年到65岁,您得抓住青春尾巴潇洒一下!”我说:“潇洒谈不上,希望有更多员工能在南大澳门威斯尼斯人这棵百年大树上留下印记,如遇员工,敬请帮忙。”邱勉回:“有机会我一定旁敲侧击。”言辞中透露着他性格中一贯的豪爽与幽默。

邱勉讲的话应该是对的,自己也希望不负夕阳,为母校继续发挥余热,最希望的是再出版一本新著,其中一定收录这篇《感恩有你》。(孙江林)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