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帝国与非殖民化比较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我校举行

来源:澳门威斯尼斯人发布时间:2012-12-26 04:38:36访问量:19

 

2012年12月21日,由南京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和日本北海道大学斯拉夫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20世纪帝国与非殖民化比较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我校中美中心举行。来自日本北海道大学、日本大阪大学、日本西南女学院大学、美国奥本大学、外交学院、厦门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以及南京大学等国内外著名高校的近二十位专家学者就20世纪帝国与非殖民化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学术交流。洪邮生教授代表南京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致欢迎词。

会议在一天的时间里分4个小组分别围绕着“欧洲帝国和非殖民化”、“亚洲的非殖民化:菲律宾、缅甸和柬埔寨”、“非洲和亚洲的反帝国主义和反殖民主义”和“美国和世界秩序”等4个主题进行了研讨。

在第一组的发言讨论中,南京大学张红副教授提出布尔战争是英国非殖民化的一个转折点,并认为殖民化的过程本身就伴随着非殖民化的进程。华东师范大学潘兴明教授总结了西方非殖民化研究的四种视角:世界经济、国际政治、新殖民主义和自愿撤退理论。他认为,非殖民化是人民自己奋斗的结果,而不是西方学者所认为的是欧洲列强在去殖民化过程中扮演着“积极和自愿的角色”。大阪大学大学院的秋田茂教授分析了南亚非殖民化进程后的尼赫鲁政府的经济外交,他从英国银行、印度储蓄银行和印度档案馆等文件中,考察了印度前两个五年计划中接受援助的情况,他认为经济援助对印度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二组主要集中于亚洲问题。厦门大学的范宏伟副教授以“中立主义和和平共处原则:冷战过程中中国在缅甸的地缘战略利益”为题,探讨了冷战过程中的中缅关系,他考察了各个阶段的中缅关系,认为地理设置和政治进程是相互影响的,中缅关系的变化正是根据中国国内的利益和亚洲的地缘政治的影响。美国奥本大学翟强教授考察了1954-1965年间的中国和柬埔寨的特殊关系,他认为非殖民化的进程与冷战的发展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而柬埔寨正是这两者的最好的结合点。

在第三组的讨论中,外交学院李潜虞副教授认为,如果将1954年中国、印度和缅甸总理间的互访放在朝鲜战争后美国对华政策和中国对美政策大的背景下,就会发现这对于“国际和平统一战线”意义突出,而且也符合中国对亚洲和非洲的战略需求。南京大学方晴博士从恩克鲁玛反帝主义观点和事件,考察了新殖民主义和非洲的统一化,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分析了非洲的精英对于新殖民主义和非洲统一的认识。南京大学刘磊博士后考察了1950年前后的中国对印政策及1954年的中印西藏协议。他提出,1954年中印西藏协定提升了两国之间关系,但是这是中国做出重大让步所获得的,而两国并未对边境问题做出规定,为以后的中印关系的恶化做了伏笔,所以如何将旧帝国和冷战环境结合起来研究战后的去殖民化进程仍然值得深思。

第四组主要围绕美国问题进行。南京大学龚洪烈副教授认为美国新帝国主义观反映了美国反恐的需要、追求美国的霸权、绝对领导、绝对安全和绝对军事优势,它尤其历史和现实的根源。日本西南女学院大学人文学部的菅英辉教授主要考察了约翰逊政府对印度尼西亚的政策及1964-1968年在亚洲的冷战秩序的转变,分析了其原因,包括:美国更多的关注经济自由主义,对民主规范和价值的认识较低,主要体现在对苏哈托政权的支持;日本与美国在印度尼西亚的合作,努力配合美国规范地区稳定;过去冷战研究集中于中苏分裂和越南战争,忽视了印度尼西亚9月30日事件。

会议过程中还对英国的殖民化进程、欧洲的殖民统治的比较、日本在非殖民化的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等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翟强教授和宇山智彦教授分别致词总结,研讨会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

这次会议促进了中外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尤其中日学者的交流和对话增进了相互的理解和共识,有助于中外学者和机构经常性交流机制的建立,推动本领域学术研究的进一步发展。(蒋启良)

返回原图
/